发表于 2015/01/27 14:54 约7分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朋友圈广告首秀,引发全民“广告阶级论”讨论。通过利用社交圈子内的攀比心理和身份标签展示,带动起一轮“自我检测、自我修养、自我调侃、自我娱乐”的转发狂潮。这已经不是做广告,是做圈套。
这一次,张小龙到底给大家画下了一个什么圈?
张小龙如此把玩人性
此次feed广告推出,可以拆解为如下步骤:放风、爆料、预测、试水、再爆料、猎奇、大V挑逗出“广告阶级论”的“神秘内幕”。几轮信息流涌出,让最终的效果大为惊叹。用户纷纷在社交场景展示广告得失——没有收到强推广告,纷纷展示失落;收到的纷纷对比虚荣。这正应了毕飞宇在谈到《玉米》时的说法: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鬼,那就是我要比你强。尽管说出来有些赤果果,但人性的劣根就是如此。
张小龙做产品时,常强调人性。“我们要满足用户的贪嗔痴”,这是佛家的说法,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执着。
为什么乐此不疲的刷朋友圈广告,因为这其中暗含着一个等级,被投放广告与未被投放广告是一个差别,被投放广告中的人,投了宝马、可口可乐还是vivo又是一个差别,而这差别本身是存在等级的。用户想要获得等级高的广告,这是贪;如果被投放了宝马他会转发炫耀,这是嗔;而对于暂时还没有刷到广告的人来说,他会乐此不疲的刷下去,这是痴。
朋友圈feed广告一点都不low!
基于人性之上的朋友圈广告火了,但是却有这样一帮人提出了质疑:“以张小龙的水准,怎么会想到在朋友圈嵌入广告这么low的盈利方式?”其中知乎一个回答媒趣君深表认同,答主是这样反驳的:“广告的革新是一天一个样子,大数据在追求的是什么?精准!多维度就有了精准的保证。微信和QQ的关联,加上账号的绑定、应用授权等行为,可以从几十上百个维度去对用户进行画像。”
用户画像清晰之后,广告就不再是广告。精准的广告投放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就是说广告本身对用户是有价值的。而这样的广告,将会植入每个人的生活,如影随形,并将成为商业社会中的一种“服务”。
揭秘精准推送背后:神器的用户画像!
而朋友圈广告之所以精准,背后基于的是腾讯强大的数据库和精准的用户画像。所谓用户画像,也即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在深刻理解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个的虚拟用户。通过大数据调研去了解用户,根据他们的目标、行为和观点的差异,将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每种类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赋予一个名字、一张照片、一些人口统计学要素、场景等描述,就形成了一个用户画像。
因为feed广告是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偏好、消费记录、LBS 信息打造用户的用户画像,用算法为每位用户个性化和精确的定制广告。所以刷到什么样的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大数据对你消费能力和消费品味所下的一个结论。
由于目前微信和 QQ 已经触及到生活中的各个场景,腾讯所积累的数据非常庞杂。所以根据用户图像分析,你没有刷到宝马广告的原因很可能是:
1、用的是Android手机
宝马可是首批加入苹果 CarPlay 的汽车厂商,真爱粉怎么可能用 Android。
2、太穷
你的微信发红包、转账记录,你的滴滴打车路线等等都成为识别你经济水平的标准。
3、朋友太穷
如果你的朋友都不配被推送宝马广告,那你就会被算法当做一个奇异值给平滑掉了。
4、没有使用过QQ音乐的车载互联功能
宝马和福特两个品牌旗下的近 30 种车型首批支持该功能。
5、没有订阅过汽车相关的公众号
6、还没摇到号
微信在“钱包”功能下推出“城市服务”入口,与广州市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交警队等政务机构系统连通,接入医疗、交通、公安户政、出入境等 16 项民生公共服务。
7、在 QQ 空间预约过红米手机(不解释)
8、在微信上玩儿游戏从来不充值
朋友圈这么懂你,你怕了么?!
基于大数据,基于用户图像,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逐渐拼凑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此我不必通过亲近来了解一个人,甚至,如果拥有他的数据,我可以复制这样一个人。
这让人想起《black mirror》中的一个故事:一个突然面对丧夫之痛的女人Sarah,其男友Ash生前是一个沉迷于手机、社交网络的人。在片中那个时代,有公司可以基于逝者生前Facebook、Twitter、Email、视频、照片等信息开发1:1仿真人体模型。他可以完成一个真人能够完成的所有事情。这也许是用户画像的下一步,由虚拟走向真实。
面对这样一个随时可以根据大数据技术生成用户图像的网络,你不妨脑洞大开的想象一下,未来这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画面:
某天早上你起床,第二天被推送一条丝绒床单广告,而这正是昨晚你在语音聊天时无意提及的;
某天你不过在网上搜索了几次宠物图片,而第二天,你的手机端就接收到一则宠物广告,它的特点甚至超越了你的满意度;
某天你不过在社交媒体上和丈夫/妻子吵了几句,你发了一条微博,“结婚十年,人总是会变的”,转眼就收到来自离婚事务所的咨询;
某天……
这样的“某天”会不会让你脊背发凉,似乎一双无形的眼镜在紧盯着你大大小小的屏幕。技术真的会让人更有安全感吗?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异化”就无处不在,这也是马克思一直抨击的现象。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发明的计算机和网络,与19世纪那些伟大发明一样,在惠及人类生活的同时,也让人类成为了技术的囚徒。
一个拥有数据强势的公司是强悍的,但希望这种强悍是以良善为基础和目标。想起16年前,google一位创始人提出的宗旨“not to be evil”,不作恶,应该成为所有数字巨头们的共有价值准则。如果说从这几天的朋友圈feed广告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也许不只是如何做好营销这么简单,这背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数字时代,它看起来很美,却也同样让人担心。
张小龙曾说:“技术不可能解决人的所有需求,你可以认为是人的贪婪、欲望,使得创业公司做很多工具提供满足,但这个到底是好还是坏,不知道。互联网产品最有特性的是,你往这个群体里面放入一个输入,然后输出你是不知道的。很多人会做很多创新,为什么大部分创新都没有什么效果?有效果的也可以认为他是运气好,因为有很多东西是超预期性质的,有些东西真的不知道它的反响会那么大,但这种超预期是很正常的。《黑客帝国》我看了好多遍,我觉得它是挺有意味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 ”
有 7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